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视光学组副组长、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杨智宽教授
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眼科学学术大会暨第五届全球华人眼科学术大会上,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视光学组副组长、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杨智宽教授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每天至少2小时户外光照,青少年患近视的几率会降低一成》。该成果在青少年增加户外活动可抑制近视的发现基础上,对其成因进行了科学探讨,发现户外的光照强度是抑制近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7~12岁小学生、13~15岁初中生、16~18岁高中生及19~22岁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分别为45.71%、74.36%、83.28%和86.36%。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干预,到2020年,我国存在视力问题的人口可能会高达7亿以上。
目前,近视已成为我国“国病”,它极大的损害了我国国民的视觉健康和生活质量。在此情况下,科学的近视防控显得尤为重要。杨智宽教授表示,近视的医学干预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以对青少年的行为进行监测及干预为主的预防手段、以远视储备检查和双眼视功能检查为主的检查技术和以采取控制周边离焦点技术和改善调节滞后技术为主的治疗技术三个方面。
而如何进行有效的预防和行为监控是青少年近视防控多年来的难点之一。但随着杨智宽教授团队研发的可穿戴近视防控智能设备“云夹”的诞生和此次研究成果的发表,这一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每天户外光照至少两小时,一周户外光照不少于10小时,能有效预防青少年近视,使近视发生率降低10%。”杨智宽教授指出,“这主要是因为太阳光的光照强度比室内光照强度高数百倍,高强度光照一方面可使瞳孔缩小、景深加深,模糊减少,从而达到抑制近视的发生。另一方面是光照越强,多巴胺释放量越多,而多巴胺能抑制近视的发生发展。”
遗传、双眼视功能不正常、用眼负荷过重等因素都是造成青少年近视的原因,其中过重的学习负担、大量的电子产品侵入以及不健康的用眼习惯等行为性因素是造成青少年近视眼人数激增的重要原因。
除了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减少持续近距离用眼的同时,家长还应及早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及时发现近视隐患并采取有效措施。杨智宽教授还表示,加强孩子用眼监测,养成良好用眼习惯,也是预防近视的有效方式之一。
相关内容:2016年全国眼科年会(COS2016)闭幕,眼科视光学有哪些精彩内容?
本站文章内容仅供参阅,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或治疗标准。
转载请保留陶博士视光字样